逆势下注中国—卡特彼勒中国掌门人朱季明
2018-06-07 16:17:47
随着2009年底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在中国无锡的落成,卡特彼勒全球模式在中国的复制布局基本完善。这一链条包括研发、生产以及销售、金融等环节。
卡特彼勒是全球**的工程机械制造商,2009年销售额约为350亿美元
“这是卡特彼勒全球经济模式在中国的复制。到目前,我们在中国的布局可以说基本完善了。”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朱季明说,“按照卡特彼勒的管理模式,只有中国,是以单个国家地理概念设立的公司。印度没有,俄罗斯也没有。”
其背景是,2009年,卡特彼勒全球的营业收入将仅为320亿至330亿美元,相比于2008年锐减200亿美元,“这相当于我们在1927年至1979年的营收总额”。那么,目前仅为卡特彼勒贡献5%-7%收入的中国市场,究竟能发挥多大的潜力?它能够成为卡特彼勒的新制高点吗?
图为本网会员某港口单位正在进行试用的卡特彼勒972装载机
记者:卡特彼勒在无锡建立了除美国之外**的研发中心,中国市场对于卡特彼勒而言,到底有多重要?
朱季明:2008年,中国市场占到卡特彼勒全球营业收入的5%到7%。但卡特彼勒对中国是非常非常重视的。去年,在整个经济下滑时,我们冻结了大部分投资项目,**没有冻结的就是中国的投资项目,包括无锡的研发中心,以及同在无锡的发动机公司。我们把中国看做一个长期的重要市场。
记者:卡特彼勒对中国市场未来的基本判断是怎样的?
朱季明:根据中国现在的发展趋势判断,未来的二十、甚至三十年,中国的两大潮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并且进程不会减慢。在未来五到十年,整个中国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铁路、港口、机场、公路,势头都是非常强劲的。矿山、能源的需求,也会非常非常强劲。
记者:我们注意到,卡特彼勒把更多的工厂建立在了长三角地区,是不是说中国市场的重点在长三角区域?
朱季明:我们的选址有一系列考虑的因素,包括供应链、交通运输、人才、进出口以及整个投资大环境等三十几个方面的问题。我们的很多新投资,为什么最后都放在长三角,这是因为,长三角交通比较发达,供应链条相对来说最发达。我们选址还取决于,更靠近我们的市场,更靠近与生产有关的资源。
记者:卡特彼勒在宣布全球裁员后,已经裁员17900人,这对卡特彼勒的业绩有怎样的影响?除此之外,卡特彼勒还有哪些应对金融风暴的举措?
朱季明:卡特彼勒应对金融风暴,有一系列的行动,裁员只是之一。比如,我们把整个产品库存有效地转换为现金。因为经济下滑的原因,谁都会有库存。不过,我们在中国已经没有库存了,到今年第二季度结束的时候,中国的库存基本上就已经消化完成。促进销售,更有效地安排供应链条,在我们不需要的时候不把零部件运到公司。实际上,这是对我们削减成本贡献**的一部分。裁员,实际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还有,我们原来有一些项目应该上马的,但根据市场条件,我们选择推迟或者下马。这也是非常有效的削减成本、开支的手段。
这些举措,保证了卡特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见过的经济下滑中,仍能保持盈利。我们预测,卡特彼勒2009年的营收为320亿到33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