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18-06-05 19:04:57 CQRH36

本文作者,现负责某大型国有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多年的设备管理经验使他对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先进的工程机械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往往代表着效率与效益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加剧,适逢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国有企业在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也对施工机械化程度进行了很大的提高,先进机械设备在施工中的投入与应用日益增多,其重要性也逐渐凸显,企业的这些优势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国内施工应用的机械设备,从数量上讲,国产设备较进口设备占有很大优势,但是国产设备在市场竞争力上相对于进口品牌却有很大的劣势,同时在生产技术上与进口品牌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正因为国产设备从质量上和专业性上来说都处在较低水品面上,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投入到实际使用与操作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缺陷多,寿命低、返修率高等质量问题。而这些问题首先体现在生产工艺落后和原材料质量上,其次是生产商经营理念的不足与生产管理意识淡薄,企业发展战略定位的不准确等主观因素。

就本人所处的企业来说,其工程机械设备购置时间和产品类型,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进口的 佩尔利尼(PERLINI)自卸车、小松(KOMATSU) 卡特(CAT)的推土机、日立(HITACHI)的挖掘机、神钢(KOBEICO) 利勃海尔(LIEBHERR)的履带吊等当时堪称技术**的施工设备,以及到目前为止仍然在使用的全球**制造商的全系列工程机械设备。

影响最深的就是在集团公司1991年中标小浪底水利枢纽部分工程项目后开始更新设备。更新量之大,品牌、型号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不乏有当时堪称技术超前的国内少有的德马克H95正铲式挖掘机(据说此机型国内之前只有3台)国内的山推T220、柳工ZL50、洛建YZ180、北环BJ3364自卸车等等大批的国产设备,随着集团建设逐步的发展与扩大,每年投入到大型基础建设项目上设备更行的资金都在逐渐加大,尤其是在2008年初集团京沪高铁项目部就投入各种设备5400多台(套),原价达9亿元,国产设备占有比例达到2/3。

为此我对国产设备的使用体会真不少,从以上给出的数据来看这些都是乐观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其中的部分国产设备带给我们的却是不尽人意的感叹!在建项目中新购置的3台国产知名品牌的平地机,三个月的时间不到,轮边减速器就开始漏油,甚至号称国优、部优、行业老大的产品也逃脱不了新设备因质量问题停在施工现场待修的命运。停工待查、与厂家相互扯皮的纠纷司空见惯。对这种因厂商生产工艺、产品质量造成的问题和最后解决问题的方式很不能接受,我总结了一句话就是“电话拨过去,设备有问题!厂商打回来,稍后就过来。一盼好几天,机器歇一边!”作为客户,对此真的是无奈。

与国际性大品牌相比,国产设备性能还有较大差距

因此国产设备给我的感觉就是中看不中用!首先在总体质量上就与国际知名品牌存在着质的差距,再加上生产厂家及代理商的管理方式和品牌经营意识的淡薄。采购咨询时厂商是笑脸相迎、热忱推荐。定货付款设备到工地后,就会出现因质量问题发生的不愉快纠纷,一旦新购置的设备出现质量问题,厂商或是代理商往往都是小问题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出现大的问题尽量先把责任推卸到客户方,其次再找自身原因。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国内设备厂商经营上意识的缺乏和管理上的漏洞。

有些国产设备之所以能在市场上立足,首先在价格方面低于进口产品的,低廉的价格随能够吸引相当数量客户,但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优势所在。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低廉的价格有可能会给技术不断更新、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的产品市场推广制造众多不利因素。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厂商的产品都适合用低廉价格来赢得客户,占取市场份额的。
要想进一步提高国产设备的市场竞争力,还是要从自身的软硬件基础做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努力提高质量同时积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理念,并加以应用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道路发展,这才是国产设备的发展根本,仅靠临摹硬仿、降低产品价格的营销方式来发展不是长久之事。

因此,国产设备厂商应该不断地在生产技术上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这样才可以带动国产工程机械业不断前进。


向国外同行学习,民族品牌任重而道远

    实际上,目前国内的工程机械生产企业一直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总的趋势是好的,但想要和进口产品质量有同等话语权,不是短期努力就能做到的。
    相信随着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经验与国际接轨,国产设备将会逐步在国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也期待着国产设备中有更多的品牌、更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首页资讯